穿西装30年,穿鞋10年,租房子住一个月3000元,却捐了几个亿 有什么计划?
日期:2023-09-20 09:27:52 / 人气:183
“16岁丧父辍学,继承家业,几十年奋斗成为知名企业家,身家上亿。
63岁开始专注慈善事业,几乎走遍全国各省,为教育捐款。他只是出于好心把自己捐给了穷人。
他就是“中国诸子之父”——田家炳,一个为人低调,内心丰富的老人。
1919年11月,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。在当地,田家是延续了八百年的大家族,很有名气。田家炳的父亲在广泰兴开店,主要经营油盐米砖瓦等生意,他的叔叔们也都经商,生活条件非常富裕。
此外,田家还经常召集有学问的人谈事情,孩子也有机会增长见识。
田家炳是家里唯一的男孩。他出生的时候,他父亲已经48岁了,所以他是个老人。欣喜若狂的父亲给儿子取名贾冰,希望他能“光芒万丈”。
从小,田家炳的父亲就非常注重培养他的性格,每天教他读朱柏庐的《持家格言》,不仅要求他牢记勤俭节约、廉洁朴素,还要求他身体力行。
年轻的田家炳有个坏习惯,偏食,不吃苦瓜。为此,父亲向田家炳讲述了平日里种苦瓜的艰辛,告诉他偏食会让母亲感到担心和不安,吃好也是一种孝顺。之后,田家炳改掉了偏食的毛病,变得偏爱高纤维的粗菜和红米,尤其是苦瓜。对饮食的唯一要求是营养和健康。
冬天冷的时候,父亲还会给田家炳讲渔夫抓鱼的故事,教他学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下去,不怕困难。
可以说,从衣食住行到知识教育,田家炳的父亲什么都做了。
不幸的是,天气是不可预测的。田家炳16岁时,他的父亲因病去世。当时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他妈一个人身上。为了替母亲分忧,田家炳决定放弃学业,开始学习打理父亲留下的生意,却没有机会好好学习,这成了田家炳日后最大的遗憾。
很有商业头脑的田家炳在短短两年内开发了他父亲的广泰兴。但大埔县毕竟山多田少,资源有限。很多当地人为了谋生选择外出打工。经过深思熟虑,田家炳将目光瞄准了瓷土原料匮乏、产品加工技术低下、产量不足的越南。
相比之下,大埔县土质优良,储量丰富。如果能在越南做瓷土生意,不仅能开拓海外市场,还能帮助家乡人民提高经济效益。
因此,18岁的田家炳冒险进入越南开始创业。因为他供应的瓷土缺少中间商环节,物美价廉,产量充足,当地很多老板主动找到他,要求合作。十个月后,田家炳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。
1939年,日本入侵汕头,田家炳的越南瓷土生意被切断并被遗弃。
随后,田家炳去印尼经营外国杂货和土特产,在短短三年内积累了大量资产。1942年,由于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,田家炳商店所在的地区被划为军事区,华侨不得不立即搬走,不带走任何财产。没办法,田家炳只好把自己的资产交给熟人,空手离开,去了印尼首都雅加达。
到达雅加达后,田家炳去了他家族经营的一家五金厂工作。同时,他总是密切关注合适的创业机会。后来,田家炳发现印尼当地盛产橡胶,原料充足,可以加工多种产品,如雨衣、轮胎等,正好满足当地的材料需求。
1946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在他的人的帮助下,田家炳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,建立了超伦口香糖厂。投产后,口香糖厂的产品销量一路上升,田家炳又一次下对了赌注。后来,他注意到塑料薄膜制品的性能优于天然橡胶制品,便投身于薄膜生产,大获成功,成为印尼当地著名的企业家。
但当时印尼已经开始对华人感到不满,认为华人抢夺了他们的资源,导致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,形势对华人越来越不利。因此,田家炳决定把印尼的生意留给他的朋友,举家迁往香港。
1958年,刚到香港的田家炳日子不好过。夫妻俩和9个孩子,一大家子挤在一个80平米的房子里,孩子都是上下床,住在一起。
在香港,决定利用他的经验建立田的塑料厂。不久,田家炳的塑料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,成为香港出口业的典范。田家炳也被称为“香港人造革之王”。
当然,田家炳也面临着许多挑战,如石油危机、股市崩盘、经济衰退、金融动荡等。当同行在冲击下纷纷倒闭时,田的企业却屹立不倒,成为港企的金字招牌。
一路走来,从梅州县的小老板到香港国际城的著名企业家,田家炳功成名就,还拥有上亿的房产。很多人以为会继续利用他敏锐的商业才能把田的企业做大做强,但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。
1982年,田家炳捐出全部4栋价值10多亿元的工业建筑,成立田家炳基金会。两年后,田家炳宣布将生意交给儿子们共同打理,并规定每年捐出生意利润的10%用于公益事业。
从那以后,田家炳变成了一名职业慈善家。
事实上,在此之前,田家炳一直热心于各种公益事业,但他的慈善事业主要集中在港台地区。改革开放后,田家炳把目光投向了内地的教育援助。他认为,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,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、地理位置偏远、交通不便的地方,提高教育水平是必要的。
截至目前,田家炳几乎走遍了中国的贫困地区,捐建了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、44所小学、166所中学、93所大学、1700多个乡村学校图书馆。因此,田家炳被亲切地称为“中国百家之父”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田家炳尽最大努力做慈善,而不是尽微薄之力。他捐出个人资产的80%,富人捐给穷人。这样的善意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。
1997年,受金融风暴影响,田的企业和的基金会收入减少,难以兑现捐款承诺。
但田家炳并没有放弃捐款,而是积极尝试筹集资金,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了自己居住了38年的别墅里。
这座别墅占地700多平方米,位于香港九龙塘的高尚住宅区。它有一个游泳池,一个花园,一个篮球场等。它也是田家炳和他的后代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。
所有的孩子都搬走后,只剩下田家炳夫妇。田家炳觉得住在大房子里太不划算了。如果他卖了,就能补贴20多所中学,收益会大很多。
起初,孩子们不同意父亲的想法,不愿意卖掉有美好回忆的房子。最后,他们无法击败田家炳,不得不妥协。当时按照香港的房价,这栋别墅的价格可能超过1.2亿元,但为了尽快拿到钱,田家炳决定降价到5300万元出售。后来,买家知道田家炳卖房子是为了帮助学生,决定多付300万元以示心意。房子最终以5600万元的价格成交。
在那之后,田家炳捐出了卖房子所得的所有钱。在辉煌的一生后,他在78岁时成了无房户。他在别墅附近租了一套130平米的公寓,打开公寓的窗户,看到了之前的别墅。
一个朋友问他是否后悔卖掉房子,但田家炳拒绝放弃。对他来说,看到教学楼的搭建,听到孩子们愉快的读书声,会更省钱。
付出你的一切。这就是田家炳,他把钱看做身外之物,只为了把钱花在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地方。后来,田家炳捐得越多,他就越上瘾,并因此获得了银行贷款。
2003年,香港实施配对资助计划,大学若能在限定时间内获得私人捐款,可获得同等金额的官方拨款。田家炳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找到的,他承诺捐款300万元。但因为基金会已经超支,田家炳向银行借了600万港币支持这两所学校,才让他们有了足够的配套资金。
2005年,为实施项目捐赠,以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13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,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数十所大学和中学。
当然,有人会质疑田家炳的捐赠是作秀。在这方面,田家炳不会感到失落。他认为做人要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良心。慈善不是数字的竞争。虽然他不是最富有的,但他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一个亿的身家和十个亿的生活享受没有区别。他每捐一所学校,都希望能亲自到现场给学生加油。他不怕捐再多的钱,更怕学校办不好。
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,只是为了提醒自己,如果学校办得不好,不仅会荣耀田家炳,还会丑化田家炳,让田家炳的名字蒙羞。
正是为了有意义地花钱,田家炳过着极其节俭的生活,可以称之为贫困。
在生意上,他不喜欢应酬,也不喜欢高调奢华的仪式。他的子女婚姻也很简单。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,他甚至拒绝让他的孩子在他生日的时候摆酒。
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。他总是像普通人一样坐地铁,走路上下班。
他一套西装穿了二三十年,一双鞋穿了10年,袜子也补了又补。他身上没有任何奢侈品,唯一戴的手表也是老款。很多年了,家里人要给他买新衣服,他都会拒绝,还会怪孩子浪费衣服,只要够就行,没必要买新的。
出门住酒店,他总是自带肥皂,因为担心酒店的肥皂用不完浪费。在外面吃饭的时候,他从不喝酒,总是要一杯水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每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到3000元。对地少人多的香港来说,这样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算是贫穷了。
而且,他对节俭的要求也是在捐款中进行的。每次去被捐学校,他都会因为担心当地的酒桌文化而提前打招呼,告诉他一切从简。如果哪个地方大摆宴席招待他,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赠。
这也许是朱甲子荀年轻时留给田家炳的深刻印象。每一粥每一餐都要体味到来之不易,成品要谨记不易,不能轻易浪费。
田家炳极其低调,从不主动宣传自己的善行,媒体也很少报道。但是他的善良确实给很多同学带来了帮助。因此,1993年,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特意将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,这是最让田家炳高兴和看重的称号。
98岁以后,田家炳的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。他的身体疾病让他无法按时入睡,但他仍然关心学生。即使在田家炳弥留之际,他也非常虚弱,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张全国地图,上面标着田家炳中小学的地理位置,他还在不停地摸着它。
2018年7月10日,田家炳去世,享年99岁。田家把追悼会设在可容纳1800人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。没想到座无虚席,甚至100多人都进不了会场,只能在门口看直播。此外,许多田家炳人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自发组织了追悼会。在互联网上,有成千上万的田家炳学校的学生纪念田家炳先生。
到现在,田家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,但他创立的田家炳基金会依然不遗余力地关注教育,田家炳学校依然欢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。田家炳真诚的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,走向美好的明天。"
63岁开始专注慈善事业,几乎走遍全国各省,为教育捐款。他只是出于好心把自己捐给了穷人。
他就是“中国诸子之父”——田家炳,一个为人低调,内心丰富的老人。
1919年11月,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。在当地,田家是延续了八百年的大家族,很有名气。田家炳的父亲在广泰兴开店,主要经营油盐米砖瓦等生意,他的叔叔们也都经商,生活条件非常富裕。
此外,田家还经常召集有学问的人谈事情,孩子也有机会增长见识。
田家炳是家里唯一的男孩。他出生的时候,他父亲已经48岁了,所以他是个老人。欣喜若狂的父亲给儿子取名贾冰,希望他能“光芒万丈”。
从小,田家炳的父亲就非常注重培养他的性格,每天教他读朱柏庐的《持家格言》,不仅要求他牢记勤俭节约、廉洁朴素,还要求他身体力行。
年轻的田家炳有个坏习惯,偏食,不吃苦瓜。为此,父亲向田家炳讲述了平日里种苦瓜的艰辛,告诉他偏食会让母亲感到担心和不安,吃好也是一种孝顺。之后,田家炳改掉了偏食的毛病,变得偏爱高纤维的粗菜和红米,尤其是苦瓜。对饮食的唯一要求是营养和健康。
冬天冷的时候,父亲还会给田家炳讲渔夫抓鱼的故事,教他学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下去,不怕困难。
可以说,从衣食住行到知识教育,田家炳的父亲什么都做了。
不幸的是,天气是不可预测的。田家炳16岁时,他的父亲因病去世。当时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他妈一个人身上。为了替母亲分忧,田家炳决定放弃学业,开始学习打理父亲留下的生意,却没有机会好好学习,这成了田家炳日后最大的遗憾。
很有商业头脑的田家炳在短短两年内开发了他父亲的广泰兴。但大埔县毕竟山多田少,资源有限。很多当地人为了谋生选择外出打工。经过深思熟虑,田家炳将目光瞄准了瓷土原料匮乏、产品加工技术低下、产量不足的越南。
相比之下,大埔县土质优良,储量丰富。如果能在越南做瓷土生意,不仅能开拓海外市场,还能帮助家乡人民提高经济效益。
因此,18岁的田家炳冒险进入越南开始创业。因为他供应的瓷土缺少中间商环节,物美价廉,产量充足,当地很多老板主动找到他,要求合作。十个月后,田家炳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。
1939年,日本入侵汕头,田家炳的越南瓷土生意被切断并被遗弃。
随后,田家炳去印尼经营外国杂货和土特产,在短短三年内积累了大量资产。1942年,由于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,田家炳商店所在的地区被划为军事区,华侨不得不立即搬走,不带走任何财产。没办法,田家炳只好把自己的资产交给熟人,空手离开,去了印尼首都雅加达。
到达雅加达后,田家炳去了他家族经营的一家五金厂工作。同时,他总是密切关注合适的创业机会。后来,田家炳发现印尼当地盛产橡胶,原料充足,可以加工多种产品,如雨衣、轮胎等,正好满足当地的材料需求。
1946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在他的人的帮助下,田家炳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,建立了超伦口香糖厂。投产后,口香糖厂的产品销量一路上升,田家炳又一次下对了赌注。后来,他注意到塑料薄膜制品的性能优于天然橡胶制品,便投身于薄膜生产,大获成功,成为印尼当地著名的企业家。
但当时印尼已经开始对华人感到不满,认为华人抢夺了他们的资源,导致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,形势对华人越来越不利。因此,田家炳决定把印尼的生意留给他的朋友,举家迁往香港。
1958年,刚到香港的田家炳日子不好过。夫妻俩和9个孩子,一大家子挤在一个80平米的房子里,孩子都是上下床,住在一起。
在香港,决定利用他的经验建立田的塑料厂。不久,田家炳的塑料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,成为香港出口业的典范。田家炳也被称为“香港人造革之王”。
当然,田家炳也面临着许多挑战,如石油危机、股市崩盘、经济衰退、金融动荡等。当同行在冲击下纷纷倒闭时,田的企业却屹立不倒,成为港企的金字招牌。
一路走来,从梅州县的小老板到香港国际城的著名企业家,田家炳功成名就,还拥有上亿的房产。很多人以为会继续利用他敏锐的商业才能把田的企业做大做强,但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。
1982年,田家炳捐出全部4栋价值10多亿元的工业建筑,成立田家炳基金会。两年后,田家炳宣布将生意交给儿子们共同打理,并规定每年捐出生意利润的10%用于公益事业。
从那以后,田家炳变成了一名职业慈善家。
事实上,在此之前,田家炳一直热心于各种公益事业,但他的慈善事业主要集中在港台地区。改革开放后,田家炳把目光投向了内地的教育援助。他认为,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,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、地理位置偏远、交通不便的地方,提高教育水平是必要的。
截至目前,田家炳几乎走遍了中国的贫困地区,捐建了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、44所小学、166所中学、93所大学、1700多个乡村学校图书馆。因此,田家炳被亲切地称为“中国百家之父”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田家炳尽最大努力做慈善,而不是尽微薄之力。他捐出个人资产的80%,富人捐给穷人。这样的善意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。
1997年,受金融风暴影响,田的企业和的基金会收入减少,难以兑现捐款承诺。
但田家炳并没有放弃捐款,而是积极尝试筹集资金,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了自己居住了38年的别墅里。
这座别墅占地700多平方米,位于香港九龙塘的高尚住宅区。它有一个游泳池,一个花园,一个篮球场等。它也是田家炳和他的后代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。
所有的孩子都搬走后,只剩下田家炳夫妇。田家炳觉得住在大房子里太不划算了。如果他卖了,就能补贴20多所中学,收益会大很多。
起初,孩子们不同意父亲的想法,不愿意卖掉有美好回忆的房子。最后,他们无法击败田家炳,不得不妥协。当时按照香港的房价,这栋别墅的价格可能超过1.2亿元,但为了尽快拿到钱,田家炳决定降价到5300万元出售。后来,买家知道田家炳卖房子是为了帮助学生,决定多付300万元以示心意。房子最终以5600万元的价格成交。
在那之后,田家炳捐出了卖房子所得的所有钱。在辉煌的一生后,他在78岁时成了无房户。他在别墅附近租了一套130平米的公寓,打开公寓的窗户,看到了之前的别墅。
一个朋友问他是否后悔卖掉房子,但田家炳拒绝放弃。对他来说,看到教学楼的搭建,听到孩子们愉快的读书声,会更省钱。
付出你的一切。这就是田家炳,他把钱看做身外之物,只为了把钱花在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地方。后来,田家炳捐得越多,他就越上瘾,并因此获得了银行贷款。
2003年,香港实施配对资助计划,大学若能在限定时间内获得私人捐款,可获得同等金额的官方拨款。田家炳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找到的,他承诺捐款300万元。但因为基金会已经超支,田家炳向银行借了600万港币支持这两所学校,才让他们有了足够的配套资金。
2005年,为实施项目捐赠,以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13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,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数十所大学和中学。
当然,有人会质疑田家炳的捐赠是作秀。在这方面,田家炳不会感到失落。他认为做人要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良心。慈善不是数字的竞争。虽然他不是最富有的,但他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一个亿的身家和十个亿的生活享受没有区别。他每捐一所学校,都希望能亲自到现场给学生加油。他不怕捐再多的钱,更怕学校办不好。
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,只是为了提醒自己,如果学校办得不好,不仅会荣耀田家炳,还会丑化田家炳,让田家炳的名字蒙羞。
正是为了有意义地花钱,田家炳过着极其节俭的生活,可以称之为贫困。
在生意上,他不喜欢应酬,也不喜欢高调奢华的仪式。他的子女婚姻也很简单。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,他甚至拒绝让他的孩子在他生日的时候摆酒。
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。他总是像普通人一样坐地铁,走路上下班。
他一套西装穿了二三十年,一双鞋穿了10年,袜子也补了又补。他身上没有任何奢侈品,唯一戴的手表也是老款。很多年了,家里人要给他买新衣服,他都会拒绝,还会怪孩子浪费衣服,只要够就行,没必要买新的。
出门住酒店,他总是自带肥皂,因为担心酒店的肥皂用不完浪费。在外面吃饭的时候,他从不喝酒,总是要一杯水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每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到3000元。对地少人多的香港来说,这样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算是贫穷了。
而且,他对节俭的要求也是在捐款中进行的。每次去被捐学校,他都会因为担心当地的酒桌文化而提前打招呼,告诉他一切从简。如果哪个地方大摆宴席招待他,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赠。
这也许是朱甲子荀年轻时留给田家炳的深刻印象。每一粥每一餐都要体味到来之不易,成品要谨记不易,不能轻易浪费。
田家炳极其低调,从不主动宣传自己的善行,媒体也很少报道。但是他的善良确实给很多同学带来了帮助。因此,1993年,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特意将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,这是最让田家炳高兴和看重的称号。
98岁以后,田家炳的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。他的身体疾病让他无法按时入睡,但他仍然关心学生。即使在田家炳弥留之际,他也非常虚弱,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张全国地图,上面标着田家炳中小学的地理位置,他还在不停地摸着它。
2018年7月10日,田家炳去世,享年99岁。田家把追悼会设在可容纳1800人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。没想到座无虚席,甚至100多人都进不了会场,只能在门口看直播。此外,许多田家炳人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自发组织了追悼会。在互联网上,有成千上万的田家炳学校的学生纪念田家炳先生。
到现在,田家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,但他创立的田家炳基金会依然不遗余力地关注教育,田家炳学校依然欢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。田家炳真诚的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,走向美好的明天。"
作者:门徒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将梅艳芳视作“此生至爱”的赵文...12-17
- 8年前,那个3岁识千字、6岁夺央视...12-17
- 《小巷人家》蒋欣闫妮“廉价”的...12-17
- 《魔法坏女巫》遭遇滑铁卢,水土...12-17